中新網北京10月28日電 (記者 劉育英)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主辦的2024年“智能時代的基礎教育全國名校長論壇”27日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召開。來自北京、杭州、成都、武漢、洛陽等城市的多位中小學校長分享優(yōu)質學校面向智能時代的教育改革經驗,探討人工智能(AI)如何賦能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(fā)展。
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信息學院院長、教授熊璋表示,大語言模型、多模態(tài)生成技術等新技術不僅對教育模式提出挑戰(zhàn),也帶來創(chuàng)新的契機。構建中國的教育新生態(tài)需要關注幾個環(huán)節(jié):教育信創(chuàng)、科學與素質教育、小步快跑的實踐和全域數字孿生。
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、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、中國工程院院士戴瓊海指出,在人工智能時代,基礎教育要實現從一致性教育到個性化教育的轉變,從知識性思維到創(chuàng)造性思維的轉變。
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暨聯合學校總校黨委書記、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劉小惠說,人大附中近年來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進行了很多的探索和實踐,在AI+X的跨學科建設方面,人大附中的教師自主研發(fā)20多門跨學科的課程、30多個課例,為拔尖創(chuàng)新人才的培養(yǎng)提供了寶貴的課程資源。
杭州外國語學校黨委書記王華琪表示,該校關注人工智能對語言教學的賦能,如智能語音識別和實時評估學生發(fā)音語調的技術,以及通過AI進行聽說練習和心理疏導。他認為,雖然“經師”可能會被“AI教師”取代,但“人師”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,人機協(xié)同育人的時代已經到來。
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黨委書記吳明平在報告中表示,該校在AI教育和課程教學改革方面主要聚焦在三個方向:提升科學素養(yǎng)、變革學習方式、數字技術賦能,并提出了多維度的智能素養(yǎng)發(fā)展模型和課程框架,包括AI科普、基礎、應用和實踐課程。
首都師范大學教授田慧生表示,智能技術的融入成為課程教學改革改革的重要方向,核心素養(yǎng)的全面推進是改革的亮點和難點。智能時代的教育強調跨學科學習,要求各學科融合,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,培養(yǎng)綜合能力和創(chuàng)新素質。(完)
Copyright ? 2001-2024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營業(yè)執(zhí)照 - 增值電信業(yè)務許可證 - 互聯網出版機構 - 網絡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 -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許可證
版權為 荊楚網 thestoneunderground.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