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日報記者雷剛 習少穎 任大文
圖為高樓林立的江城。湖北日報記者周立新 楊平攝
統(tǒng)一市場的“序曲”
如果將建設中的武漢城市圈比喻成一部輝煌樂章,那么,正在形成的統(tǒng)一大市場,就是這部樂章的序曲。7月8日4點鐘,快遞公司將從漢川、黃石、孝感、仙桃、咸寧、黃岡、鄂州7個城市人民銀行支行收集的商業(yè)票據整理好,開始向武漢出發(fā)。6點,他們到達位于漢口建設大道的“武漢金融電子結算中心”。
2.9萬張票據,在工作人員靈巧的手中像蝴蝶一樣飛舞著,分發(fā)進一個長排柜子的信格中。據統(tǒng)計,交易額達43億元。
這些普通而簡單的柜子承載的,是“武漢銀行票據跨區(qū)域交換系統(tǒng)”。它連接著武漢與這7城市的587家銀行機構。這些城市,都是正在建設中的武漢城市圈的成員。
結算中心主任蘆偉偉說,建立票據交換系統(tǒng)的好處,就是企業(yè)拿著支票,可以在武漢城市圈內任一城市支付,方便、快捷且費用低。票據交換只需13個小時,比電匯省時一半;每張支票交換手續(xù)費僅為0.5元,比電子聯行省大半。
運轉4年后,武漢票據交換系統(tǒng)8個城市的覆蓋面,已僅次于廣州,居全國第二。去年,8城市間票據交易量達196.4億元,日均票據交易額36.5億元,最高時達到78億元。
與攜帶支票相比,中百倉儲有限公司財務總監(jiān)陸惠鈞更輕松。該公司在武漢、仙桃、天門等市開設了26家分店,每月有8000多萬元的供應商結算,1億多元的銷售收入。他們只用在跨越時空的網上銀行輕點鼠標,就能完成這些業(yè)務。這種從容與自在,同樣體現在武漢城市圈的商品流通上。漢正街小商品市場、皇經堂蔬菜大市場、華中果批等批發(fā)市場及超市等零售新業(yè)態(tài),正成為武漢城市圈內商品流通的樞紐。
仙桃市的活魚,全部通過武漢的農產品市場,銷往全國24個省、市、自治區(qū);安陸南鄉(xiāng)鎮(zhèn)的30萬公斤蘿卜,在中百倉儲18個分店不到一周就賣光;鄂州、孝感等市的居民,凡辦大事、喜事,坐上車就直奔漢正街小商品市場。商品市場得天獨厚已成形,資本市場各方發(fā)力形勢喜人,人才、科技兩大要素市場也緊跟其后。
據介紹,以武漢人才市場、湖北人才市場為中心,以潛江鄉(xiāng)鎮(zhèn)企業(yè)人才市場、鄂東人才市場等為骨干,一個網絡圈內9城市人才的交易大市場正在推進。2003年,輻射周邊的武漢技術交易所交易額達30多億元。
與此同時,城市圈內的旅游業(yè)也攜手并進。去年9月,武漢城市圈內8城市簽訂合作發(fā)展協議。他們認為,9城市在旅游資源上互補性強,整合后優(yōu)勢更明顯。他們商定,先進行客源互動,再開發(fā)圈內的特色旅游產品和線路。
仍顯分割的圖景
武漢城市圈統(tǒng)一市場的現實場景,遠不是理想中的完美。當記者了解各方,試圖拼起一個完整的市場圖景時,它卻經常無情地分裂成2個、3個甚至更多的碎片。
在武漢,記者發(fā)現了至少3個技術交易市場,兩個人才市場,兩個產權交易機構,分布于省、市兩級。整個城市圈內的要素市場數量更多,僅圈內人事部門所屬的人才市場,就有39家。
用湖北產權交易中心主任何亞斌的話說:“這些大大小小、歸屬于人事、國資、科技、體改辦等不同部門的交易機構,執(zhí)行著不同的交易規(guī)則與價格,謀劃著小而全的經營模式,進行著信息封閉的競爭。”
各自為政格局的后果之一,就是技術和人才優(yōu)勢明顯的武漢,并沒有成為滿足周邊城市這兩大要素的配置中心,反而成為“只進不出”的洼地,成為武漢城市圈統(tǒng)一大市場建設的“缺口”。
武漢技術交易市場辦公室主任傅抗美介紹,該市場的交易額年增15%以上,2003年技術合同成交30.3億元。但在省內的15億元交易中,有9億元在武漢,6億元在周邊,還主要集中在襄樊和宜昌。也就是說,武漢產出的技術成果,有相當部分仍留在武漢,而不是流向城市圈內的城市。
這簡直像個悖論。有數據統(tǒng)計,武漢擁有35座高校,全國第三;各類獨立科研院所600余個,研發(fā)人員3.1萬名,居全國第三;擁有大專以上人才98.6萬名,人才密度在全國大城市中排名第二。
武漢技術交易所所長熊兆銘和武漢人才市場副主任韓大方都介紹,武漢城市圈內的城市,在技術、人才上的往來與合作“非常少”。去年,武漢技術交易所舉行了10次技術交易會,全都在福州、南寧等省外大城市。武漢人才市場,更多地是與上海、南京、北京等地在進行合作。歸結原因,熊兆銘認為:第一,政府不重視。上世紀80年代,武漢、荊州、孝感、潛江等市成立了“江漢平原技術市場”,后名存實亡。上世紀90年代,經濟協作部門又成立了一個“中南經濟協作區(qū)技術市場”,涵蓋30個城市,延伸至長沙、常德,后來也消亡了。
第二,政策與法制建設不夠。據了解,在資本、技術、人才的統(tǒng)一大市場建設上,各地都缺乏長遠、宏觀的規(guī)劃,更不用說出臺政策支持。在市場的交易程序、交易價格、經營模式上,也缺乏規(guī)范的約定。
第三,武漢城市圈內經濟不夠發(fā)達,缺乏形成市場的梯級產業(yè)層,缺乏吸引人才、技術流動的產業(yè)基礎。
困惑與對策
專家們認為,城市圈的核心涵義,就是經濟一體化。為此,政府要大力推進產業(yè)一體化,大力推進資本、技術、勞動力等要素市場一體化,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、無障礙流通,因為這關系到城市圈的發(fā)展進程和后期動力。
但在統(tǒng)一大市場的建設上,不是所有人都思路清晰。
如武漢資本市場,已成為全國現代化支付系統(tǒng)第一批試點城市,有遍及全省12個城市的銀行卡聯網,武漢城區(qū)還有19家中外金融機構。記者多次聯系,試圖采訪人民銀行武漢分行,有關人士電話答復:作為分管湖北、湖南、江西三省的中央金融監(jiān)管機構,他們沒有思考過一個省的資本市場建設。
在采訪湖北人才市場時,一位負責人直言不諱:人才與經濟緊密相關,人才市場的一體化,必須有經濟一體化為前提。在城市圈內經濟“各走各的道”,互不來往時,談人才一體化不現實。即便政府出錢建設人才市場,也無法實現“人才的市場化配置”。
湖北產權交易中心主任何亞斌,也對資本市場心存困惑。在他看來,武漢城市圈的凝聚力之一,就是以產權交易為核心的資本市場。但現實中,各地產權市場眾多,行政分割嚴重,沒人牽頭進行全局規(guī)劃和整合。他慨嘆:“再不重視,湖北、武漢將再次失去成為區(qū)域金融中心的機會!
還有不少周邊城市的政府官員,并不清楚武漢城市圈的利弊。據稱,有人發(fā)問:武漢城市圈對自己有什么好處呢?因為眼睛所見的變化,就是大企業(yè)遷到了武漢,減少了地方的財政收入。
省政府發(fā)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梁亞莉則認為:城市圈中,中心城市應成為圈層中各要素———信息、資金、物流、技術、勞動力等的配置中心。但一直“鶴立雞群”的武漢,缺乏這種意識,對自己的優(yōu)勢和產業(yè)發(fā)展沒有清晰定位,也就無法發(fā)揮中心城市應有的作用。
梁亞莉說,“長三角”和“珠三角”統(tǒng)一市場的形成,是產業(yè)先行、企業(yè)先行,政府隨之響應,滿足市場一體化的需求。武漢城市圈目前市場行進不足,可以先由政府推動起步,隨后由企業(yè)主導發(fā)展。
她表示,武漢城市圈的條件國內少有。武漢商務環(huán)境好,人才適合發(fā)展高科技產業(yè),特別是集成性強的產業(yè),而周邊土地、勞動力等成本較低,兩相結合,正可以發(fā)展成重要的經濟地帶。